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飘渺的风笛

梦是窗子,从里面望见了未来,用我们灵魂的眼睛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原】一个人与一本杂志的随想  

2013-01-18 10:30:09|  分类: 忆非忆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【原】一个人与一本杂志的随想 - 飘渺的风笛 - 飘渺的风笛

 昨晚和朋友喝茶回来,顺便看了一下信箱,有一本厚厚的书,我知道,一定是新一年的《文学港》杂志。因为搬家,以前的地址不用了,我把新地址发给文联的江晓骏老师。现在,新的杂志静静躺在邮箱,似乎对我说着迟到的新年好。取出杂志,上了电梯,内心遂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:感激、愧疚和稍许的失落……

结识《文学港》杂志社的江晓骏老师很偶然,似乎也是必然。

06年暑假,我的第一篇小说诞生了,虽说是只有一万多字的短篇,但也费了不少心血。写完了,先生看过说不错,干脆投投稿吧。我有点胆怯,最后还是先生自行做主帮我送到了宁波《文学港》杂志社,说给了杂志社的一位“高个子”。

时间慢慢过去,我对这篇小说也快淡忘了。大约快过年的一天,刚出门接到一个短信,说我的小说《白房子》发表在《文学港》,稿费和样刊过段时间寄来。署名江晓骏。

我看了感觉像做梦似的。真的吗?虽说我在报刊上也常发表些小文章,可小说还从未发表过。这消息给我的惊喜一下子让我难以置信。心想,不会是开玩笑吧?于是立刻回了个短信:“谢谢!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!”可我依然不知道江晓骏是谁,以为是杂志社一名普通的收发人员。

寒假结束,开学不久,我果然收到一个牛皮纸的重重的包裹。打开来看,四本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《文学港》杂志静静地躺在里面。它的封面是青灰色的,背景是宁波画家林绍灵的水彩画《古韵》,真的感觉古朴大气,翻开来,我迫不及待地寻找我的小说,看到了,足足七面。小说后面一个括号里写着——责编 晓骏。这时我才明白,原来给我短信通知的江晓骏就是给我审稿的“高个子”啊!

与江老师通电话是一个月后了。

稿费单寄来了,居然有五百五十元,还是第一次领这么多稿费,对我如一笔“巨款”,当我兴冲冲地到邮局领取时,工作人员看了看汇款单说,不能取,因为汇款单上的名字与你身份证的名字不符。原来上面写的是我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。工作人员说,让他们打电话到汇款的原始邮局改写一下名字就行了。我当时不好意思为这事麻烦江老师,可电话不打也不行,于是就给江老师拨了个电话,这是第一次听到江老师的声音,温和又热情的声音。他表示歉意,说他们汇款的工作人员疏忽了,他会马上联系工作人员去改好的。

这么一件小事,江老师非常认真地对待,后来又发短信说如果不行的话再打电话给他,直到我告诉他稿费领出,他才放心。我向他表示感谢,江老师却说是他们给我添了麻烦,不好意思。这件事让我心里对江老师更多了一层敬意。

后来,我在晚报上先后看到江老师的两篇文章,其中《想起那条街》写的是许多年前坐落在宁波药行街上的市图书馆、市工人文化宫和《宁波文艺》编辑部。我寻着江老师的回忆看到了宁波的过去,虽然是陈年往事和陈旧的建筑,但都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,于江老师,更是充满了脉脉温情,在江老师平静的叙述中,我分明感受到他深情的怀旧:“我久久地望着这栋凝聚着我许多记忆的小洋楼,第一次深切地领悟到燕子为什么总爱在旧窝建巢。”“睹物思旧,许多往事重又浮现在眼前,令人禁不住一番感慨。”我喜欢这样的叙述风格,朴素凝练,淡然悠远。

见到江老师已是五月份了。那天,刚下过一场小雨,路面干净,空气清新。这是我第一次去《文学港》杂志社找江老师,因为江老师说有新一期的《文学港》样刊,还有一套新出版的《宁波作家散文》上中下三册,可以赠送我,我很高兴。(后来,在宁波书城,又看到陆续发行的第二辑《宁波作家散文》,里面有我的一篇文章,我知道这一定是江老师为我编入的,之前我并不知情。每次江老师都会赠送给我一套。)

我在路上给江老师买了一盒明前新茶,略表一点心意。到了文联,原来是临近月湖柳汀街的老宅子,很安静。江老师出来迎我,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江老师,五十多岁的样子,果然个子高高的,一米八以上。浓眉大眼,很精神,比我想象的要帅气多了,他没有一般文人的文弱书生气,热情开朗。江老师把书给我,新的《文学港》和精装的一套丛书,沉甸甸的。我最后都不好意思把那盒小小的茶叶拿出来了,相比之下,这礼物太轻了。

07年底,江老师出了散文集《记忆中的城市》,还特意寄赠我一本,并附了封短信,对我后来寄去的小说和散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,鼓励我创作上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发现。这本《记忆中的城市》我细细地读过,让我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对宁波的过去有了更多的了解。这是一位有着文化底蕴的老宁波对一座城市的回忆,在作者的回忆中,我一点点品读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,对这座城市虽不张扬但却自豪的诉说。

有时,了解一座城市,只需了解一个人。我这样想。

今早,才拆开新年的第一期《文学港》,从2010年至今享受着每月一期杂志社免费的《文学港》,我自是感谢江老师的知遇之恩,但惭愧的是我从没有每一期都认真地读过,每每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,就放置起来,但我也舍不得丢弃,搬家时还搬来了。更让我惭愧的是从那以后没有认真去创作过什么,只有一些写了半半截截的小说残肢,和一些不像样子的随性文字。

这些年,仿佛和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近,却离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了。一个人的时候,要么没有目的地走出去,要么,静静地看自己喜欢的书,听自己喜欢的音乐,想自己愿意想的人,和自己的心灵对话……我负了别人的期望,但愿不要负了我自己的心吧……

这样一个自由散漫之人的新年随想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11)| 评论(4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